主持人 唐莉燕:
首先,请叶副主任介绍一下《纾困“30条”措施》出台背景。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叶俊霞:
今年来,受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和俄乌冲突等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面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市场需求下降等困难。从国家、省层面来看,1-4月,全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2.5个、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3.5个、1.5个百分点。从我市来看,我市同全国、全省一样,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特别是3月份本地疫情及长三角疫情波及,给我市经济稳增长、稳预期、稳信心带来一定影响。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工业用电量增速均比一季度回落。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两稳一保一防”政治责任,结合漳州实际,围绕工业、投资、消费、文旅、稳岗惠企等方面,在制定出台《漳州市促进2022年一季度生产稳定运行若干措施》等多份惠企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又出台了《漳州市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30条措施》,扎实做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防风险工作。
主持人 唐莉燕:
叶副主任,能否介绍一下《纾困“30条”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亮点?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叶俊霞
《纾困“30条”措施》立足我市实际,从六个方面提出30条措施。其中,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方面8条、支持中小微工业企业恢复发展方面7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方面5条、强化金融信贷支持方面2条、落实上级各类财税政策方面5条、优化提升服务环境方面3条。主要有三大亮点:
一是突出加码加力,特事特办。我市提出的30条措施,既涵盖了省里纾困解难33条措施的主要内容措施,与国务院近日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的33项措施有14条重叠,也结合我市实际,新增12条支持政策,着力形成政策合力,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帮助企业稳预期、渡难关。特别是对疫情防控急需的应急医疗设施、隔离设施等建设项目,纾困“30条”措施中明确,符合《招标投标法》规定的,可以不进行招标。如,总投资2亿元的漳州方舱隔离点,就属于支持疫情防控急需建设项目的特事特办,该项目在40天内建成投用,其中一期在两周内建成。
二是精准施策纾困,减轻负担。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工业、商贸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以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针对当前运营成本高企、市场萎缩、物流运输受阻等企业面临的痛点问题,提出多项针对性纾困措施。比如,对承租市属国有企业房屋从事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截至目前,共减免房屋租金5000多万元,惠及近1000户租户。
三是细化配套措施,落到实处。针对纾困“30条”措施,特别是涉及资金奖补退还的政策,逐条制定申报指南,明确申报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政策责任单位及负责人,帮助申请对象答疑解惑,提高申报实效;同时对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将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执行。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可以在市政府、市发改委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查询有关政策信息及申报指南。
主持人 唐莉燕:
叶副主任,您能介绍一下我市如何保障这些政策的落实呢?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叶俊霞:
为推动纾困“30条”措施落地见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解读。在闽南日报、漳州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开设政策解读专题专栏,在办税窗口、银行服务窗口等设立政策咨询台,编印国家、省、市纾困解难惠企政策宣传手册,结合“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开展“惠企政策入企业”专项行动,提高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
二是加速兑现落实。为加快政策兑现向企业“免申”、平台“智审”、资金“快达”转变提速,让“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我市搭建了漳州市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将政策分为免申类、申报类、告知类等三类,平台已于6月15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家可以通过下方的网址(http://140.237.73.171:3456/)查找优惠政策。截至目前,纾困30条措施已兑现奖补资金1.4亿元,惠及企业9037家。税务部门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延续实施失业保险费阶段性优惠政策,工信部门的支持企业增产增效,总工会的返还小微企业工会经费等,就是“免申即享”政策。
三是抓好跟踪督促。加强对政策宣传、兑现落实的跟踪督促,及时收集基层部门、市场主体反馈的意见建议,精准打通政策落实的堵点、难点,让市场及时便捷享受到政策红利。
下一步,市政府还会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福建省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共52条措施,6月15日晚上,市政府常务会已通过,很快就会和大家见面,优惠面更广、政策力度更大,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主持人 唐莉燕:
工信局作为全市中小微工业企业综合服务协调部门,面对全国多地疫情突发的情况,请问戴科长,你们是如何有力有效加以应对?
市工信局工业经济运行科负责人 戴玉琼: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标准,中小微工业企业是指从业人员≤1000人或营业收入≤4亿元的工业企业。为了支持中小微工业企业恢复发展,我们主要从支持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企业增产增效、加大物流补贴、推动“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互联网+”制造业示范工程、减轻防护用品支出成本、鼓励购买云服务、支持拓展市场等8个方面提出政策措施。比如,“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方面,对中小微工业企业2022年第二季度用电按其实际缴纳费用的5%给予补助,用水、用气分别按0.8元/吨和0.2元/立方米给予补助,单家企业合计补助金额不超过50万元。“支持企业增产增效”,奖励2022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超过去年同期的企业,最高可达20万元;“加大企业物流补贴力度”,按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运输企业所签合同实际支付金额的5%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可达10万元;对为员工采购防疫产品和应用数字防疫设备的企业,按2022年3月企业实际缴交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给予人均100元的补助;补贴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制造业企业50%的上云费用。
主持人 唐莉燕:
今年实施的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呢?我们连线一下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一级行政执法员曾国林为我们解答一下。
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一级行政执法员 曾国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为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相对于减税和增加政府投资来说,留抵退税助企纾困更加直接,效果更好。
主持人 唐莉燕:
市税务局在促进留抵退税政策直达快享上有什么具体措施?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一级行政执法员 曾国林
面对今年实施的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落实工作,漳州税务坚决扛起抓牢贯彻落实的政治责任,坚决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从讲政治、抓落实、重配合等方面横向协同发力,构建市、县、分局三级上下纵向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夯实退税基础,确保退税资金能快速到达企业账户。
一是盘清底数,全程跟进。从3月份起,市税务局先后组织开展8轮留抵退税数据摸排,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留抵退税工作清单,实施“清单式”退税、“保姆式”辅导、“销号式”管理,做到“应退尽退”。
二是把握节奏,快步推进。坚持“抓大不放小”,对退税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辅导,全市各级税务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调度重点企业大额退税资金安排、大额疑难退税研判、重大退税风险排查。并依托“实时监控、按日通报、序时调度”的机制,实现工作任务实化和工作进度量化。
三是部门合力,齐头并进。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建立健全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跨部门会商机制,打通留抵退税受理、核准、开票、退库等各流程和环节,实现核准数、开票数、退库数一致,确保退税资金快速到账。
主持人 唐莉燕:
那么,留抵退税政策在助企纾困上有什么特点?
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一级行政执法员 曾国林:
今年留抵退税新政将为市场主体新增1.64万亿元现金流,重点向制造业等部分行业,以及小微企业倾斜,能够极大提振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从政策效果来看,留抵退税政策在助企纾困上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是直接性。留抵退税是国家将税款以“真金白银”的形式,实实在在地退给存有留抵余额的企业,直接增加企业即期收入,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轻装简行”,在方式上更加直接、更加有效,企业获得感更强。另一方面是精准性。留抵退税虽然是普惠的,但具体到个体而言,退税多少与企业前期投资规模、经营状况直接相关,通过“精准滴灌”的方式,靶向聚焦于正处在扩张期、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起到帮一把、渡难关、扶一程的作用,必将对企业产生强烈的预期引导作用。
相关链接:纾困“30条”措施: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帮助企业纾困解难